兒童著色畫的客觀評分方法

作者:臺大職能治療學系 李士捷助理教授

著色的重要性與潛在功能

著色 (coloring) 是孩子表達創意與享受樂趣的技巧之一。在著色的過程中,孩子可藉由決定挑選顏色與著色順序等過程,以建立自主性與掌控感。此外,孩子也能享受到完成作品的成就感,並從中累積發展精細動作及手眼協調所需的經驗與技巧。同時,家長與專業人員也可以透過觀察孩子的著色表現,瞭解孩子的優勢與劣勢,並於需要的時候提供指引或者協助。尤其,著色活動具有簡便且易於執行的特性,是家庭、學校與醫療場域廣泛應用且高度普及的活動。因此,著色活動不只是孩子表達創意與享受遊戲的途徑,也是極具潛力可幫助專業人員審視孩子精細動作發展、視動整合與認知策略的素材。

 

目前評價著色表現的困境

然而,前述著色活動的臨床應用價值通常無法兌現,主要原因為與缺乏客觀且準確的著色成品評價方式有關。目前,人們大多仰賴主觀描述來評價著色成品,例如「畫得很好」或是「看起來很漂亮」。然而,這些評價較為籠統,不易斷定著色表現不佳的原因。儘管人們可以進一步補充給出該評價的原因,例如「線條很細緻」或者「邊界處理得很乾淨」,但這些評分標準很可能因孩子的年齡與成品樣式有所不同,所以評價結果仍難以相互比較。此外,即便使用相同的評分標準(如線條細緻度),每個人評價好壞的尺度也可能不同。因此,目前缺乏能提供準確且有效的著色評價方式,導致專業人員難以有效地判斷與溝通孩子著色表現的好壞與進展。

 

研究介紹:創新技術與臨床意涵

一篇2024年刊登於美國職能治療雜誌《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》的期刊論文,有望改善前述困境。在那篇論文中,臺灣的職能治療學者黃千瑀等人參考昔日研究對視動整合、精細動作評估,以及區分美術風格的評分標準,並結合近代熱門的電腦視覺技術,提出計算兒童著色成品中「畫出邊界的面積」、「空白/未著色的面積」、「色彩的亂度」,以及「色彩複雜度」分數的方法。同時,他們將這套方法應用於239位3至6歲學前兒童(著色目標是自行設計、由幾數個何圖形拼湊的火車),以確認其具備符合臨床應用的信度與效度。結果顯示,這4個分數可以加總成為單一分數,以代表兒童的整體著色能力,支持其分數的有效性/效度。同時,該整體著色分數具有可接受至好的內部一致性係數,支持其分數的穩定性/信度。

此外,該總分可以將這些兒童的著色表現分為「未成熟(3歲以下兒童)」、「過渡(4至5歲兒童)」,以及「成熟(多為5歲以上兒童)」三個階段,這些階段可幫助家長與專業人員辨識兒童當前的著色能力,並協助建立符合其能力的著色策略。例如,未成熟階段的特色是空白/未著色面積較大,故引導兒童填滿空白處可能是首要目標;過渡階段兒童的特色則是顏色單一或畫出邊界,故提供畫邊技巧或選用不同顏色是可能的協助方向。

 

總結

這項客觀著色的計分方式尚有諸多限制,包含僅適用於特定的火車圖、信效度未臻理想,以及此評分並未考慮美感等議題。然而,此計分方式有望提升日常著色活動的臨床價值,無論是初步瞭解兒童的著色程度,或者挑選與引導其精緻化著色能力。

 

 

 

左圖為未成熟階段兒童的著色表現,右圖則為成熟階段兒童的著色表現

 

Highlights:

  • 臺灣職能治療學者們於2024年發表於AJOT的論文,提供一種客觀計算著色表現分數的方法。

  • 該方法同時考慮「畫出邊界的面積」、「空白/未著色的面積」、「色彩的亂度」,以及「色彩複雜度」這四種評分標準。

  • 實證結果顯示,這些分數可以有效地加總以代表兒童的整體著色能力,且有可接受至佳的信度。

 

Reference:

Huang, C.Y., Lin, G.H., Lu, S.C., & Lee, S.C. (2024). Quantifying coloring skills among preschoolers.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, 78, 780320508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