增強大腦韌性、預防失智來襲

  失智症是一種以心智功能退化為主要症狀的神經疾病,根據我國的研究調查[1],社區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8%,其中阿茲海默症(Alzheimer’s disease)占最大宗達57%,其次依序是血管型失智症的23%和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的7%。盛行率隨年齡層升高而增加,譬如65-69歲的盛行率為2.4%,85歲以上則攀升到23.2%,該研究推估臺灣在民國120年罹患失智症的總人數將逾49萬人,民國130年時失智症總人口數將再增加20萬人。雖然有些風險因子無可避免,譬如年齡增長、家族病史、攜帶APOE4基因—與阿茲海默症有關,可能參與推積類澱粉蛋白Aβ的機制,不過失智症的病程通常長達數十年,先出現組織病理,當對大腦結構產生不可逆轉的損壞之後,再出現認知障礙,加上還有許多因素同時間影響大腦健康,因此身上具有風險因子不必然有 失智症的臨床症狀,辨識和減少可改變的風險因子,成為預防失智症的重要手段。

圖一,影響大腦健康和韌性的因子[2]。遵守CC-BY-NC-ND 4.0授權條款

影響大腦健康和韌性的因子

  重要醫學期刊《Annals of Neurology》今年刊登專文討論10項與大腦韌性和失智症發病可能相關的因子(圖一)[2],以下簡介其中前7項可以改變的因子(modifiable risk factor),作為治療師衛教和促進國人大腦韌性的參考:

●維持動態生活型態:體能活動(Physical activity),又有人翻為身體活動,泛指利用骨骼肌群耗能所完成的活動,可以發生各種場合和時間,包含通勤、職場、戶外休閒、居家日常等,運動則是其中一種體能活動。所謂的動態生活型態,表示個體有一定比例的時間從事中等強度以上的體能活動,甚至有運動的習慣,或者至少要避免一天當中大部分時間被坐姿和躺姿的活動所佔據。關於體能活動的詳細介紹,可參考國民健康署編製的手冊(連結)。2022年《美國醫學會神經學期刊》(JAMA Neurology)所刊登的短文,研究一群40至79歲族群的失智症罹病率和美日步行數的關聯性,發現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隨著步行數增加逐漸降低,到約每日走10000步降至最低[3]。體能活動和運動的建議時間,目前仍沒有一致標準,根據我國國民健康署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,成年人每週累積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體能活動,或者累積75分鐘以上的高強度體能活動,並搭配2至3天的有挑戰肌力和全身平衡協調能力的活動(圖二)。

圖二,世界衛生組織的體能活動指引(來源 https://www.who.int/multi-media/details/who-guidelines-on-physical-activity-and-sedentary-behaviour )。遵守CC-BY-NC-SA IGO 3.0授權條款

●認知活動:65歲以上的長輩除了讓身體保持動態,動腦子的活動,即認知活動同樣被認為有可能降低或延後失智症找上門的機會。研究中所涵蓋的認知活動有閱讀書報、玩紙牌桌遊、棋藝、文學或藝術創作、參加社區大學或才藝班等,藉由這些活動蘊含的認知刺激達到「使用它否則失去它」(use it or loss it)的神經可塑性原則,認知參與程度越高與降低較多失智症風險有關,相關的介紹可參考此篇文章(連結)。

●健康飲食型態:推薦地中海飲食型態或者相近的飲食型態,可能有降低認知衰退甚至形成失智症的風險。有關地中海飲食型態的介紹,可參考本會過去的文章(連結)。

●睡眠品質:睡眠品質的意義很廣,最直覺而客觀的指標便是時間,一篇2021年發表的研究指出,長期睡眠時間低於7小時的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,發生失智症的風險增加3成[4]。另一個常見的睡眠障礙是阻塞型睡眠中止症(obstructive sleep apnea,簡稱OSA),即睡覺過程中呼吸道因故塌陷,導致氣流無法順利進出,伴隨血氧濃度下降,長期下來不利大腦健康[2]。即使沒有重大疾病,但有肥胖、脂肪集中推積咽喉部、會打鼾者,均是OSA的高風險族群,除了定期健康檢查,若睡眠時間足夠但仍感覺睡不飽、精神不佳,應盡早尋求正規醫療診療。

●社會心理因素:正面的個人特質如安適感(well-being),和正向的環境系統如社會支持(social support)、朋友圈、情緒支持(emotional support)等,被認為有助於延緩認知衰退(圖三),相反地,如果受到疾病影響情緒、社交等功能,特別是憂鬱症,則增加認知衰退和失智症風險,應盡早就醫。

圖三,,影響大腦韌性的心理社會因子[2]。遵守CC-BY-NC-ND 4.0授權條款

●教育:已知在生命早年階段階段接受正規教育的時間越長,內容品質越高,或是終身持續地學習,都是可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因子。認知儲備理論(Cognitive reserve)或許可以解釋此現象,早年的經驗配合身體組織功能健全,建構複雜有效的系統,即使晚年遭遇疾病或老化,便能發揮代償作用,如同退休前累積的資產越豐富者,退休後較能充裕地生活。

●空氣品質:目前證據指向長時間暴露在高濃度的懸浮微粒5環境當中,與發生失智症和其它健康問題的機率上升有關。居家環境可以透過儀器降低懸浮微粒,注意氣象預報和周遭環境,空氣品質不佳如夾帶沙塵暴的北方氣流、施工、廟會等時間點,除了減少戶外活動,必要外出時建議配戴防霾口罩[5]。

●其它可改變因子:根據《刺骼針》(The Lancet)專家委員會今年發布的報告,其它可改變的因子,包括控制三高–高血壓、高低密度膽固醇、高血糖,控制體重,戒菸,避免酗酒,配戴安全帽防止運動和交通事故帶來的頭部創傷,以及盡早處置聽力或視力損傷[6]。

許世賓職能治療師整理 

參考資料

1. https://www.mohw.gov.tw/cp-16-78102-1.html

2. Masurkar et al., Ann Neurol. 2024;96:633–649

3. Del Pozo Cruz et al., JAMA Neurol. 2022;79:1059–1063

4. Sabia et al., Nat Commun. 2021;12:2289

5. 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Detail.aspx?nodeid=578&pid=14519&sid=14142

6. Livingston et al., Lancet. 2024;404:572–6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