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ource: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2468-2667(22)00004-4
世界和臺灣面臨人口結構老化後的議題,衰弱(frailty)是高齡者常見的亞健康問題,功能衰退到缺乏抵禦壓力源的狀態,衰弱老人可能因為一次跌倒或發炎導致身心狀況急速下跌,是骨折、失智症、憂鬱症的高風險族群 [1]。Fried等學者提出老人的生理性衰弱有五種表現型(註一):走路變慢、活動量降低、握力下降、常有疲憊感和體重減輕 [2, 3],根據《台灣中老年健康因子及健康老化長期研究》的調查,我國有四成老人符合其中一或二種表型,屬於衰弱前期,而5.4%的高齡者達到衰弱程度,具有三種以上表型 [4]。另外也有學者以下肢功能界定高齡衰弱,常採用簡易身體功能評估(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, SPPB),總分12分包含了三種測試:站立平衡、行走速度和從座椅站起速度(註二),四到七分為衰弱,八到九分為衰弱前期 [5]。國發會推估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於2025年超過20%,邁入超高齡國家而且比例持續攀升(圖一),維護國民的健康 至關重要。
圖一,取自國家發展委員會網站https://www.ndc.gov.tw/
英國大型研究–REACT試驗今年發現,針對衰弱或衰弱前期的老人提供長期性的社區團體活動,有效預防下肢相關的身體功能退化,該效果自持續參與團體半年後展現,並至少維持到活動介入結束一年後(參摘要圖),研究成果刊登在著名期刊《刺胳針公共衛生》(The Lancet Public Health) [5]。
628名尚能獨立行走,無嚴重內外科疾病的長者完成該試驗,實驗組進行為期12個月的社區型團體課程,成員最多15人,前12週每週進行兩天,後40週降低為一週一天 (註三)。團體課包括60分鐘的個人化運動然後接著20-45分鐘的延續行為性活動(behavioural maintenance programme),前者著重於高強度訓練和低強度耐力活動,強度依據自覺費力指數(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 Scale, 6-20 points),高、低強度分別為11至16分和8至13分,後者目的為提升成員的內在動機和自我效能,透過茶敘、會談、目標討論、問題解決團體等方式,促進長者保持體能活動量,譬如於社區快走或者規劃主動式旅遊 [5, 6]。
社區團體課程除了預防下肢身體功能的退化(評估根據SPPB),透過問卷調查則發現,在介入期間到結束後一年之內,實驗組長者平時從事體能活動(physical activity),甚至是重訓的時間,高於控制組。儘管實驗組的長者比較活躍,發生跌到的次數和跌倒後引發的傷害嚴重度,兩組並無顯著差異 [5]。
其實過去美國的LIFE試驗已經知道單純運動的效益(共1635名受試者),改善了衰弱老人的行走表現,不過該效應只確定存在於試驗結束當下[7]。職能治療師要延伸運動的效果,除了採用REACT試驗的方法,於活動團體中加上行為改變技術,亦可參考澳洲職能治療學者Lindy Clemson和其同事發表的LiFE試驗,將平衡運動和肌力訓練融入在日常生活活動,對比衛教一般的伸展類運動,額外降低了跌倒風險,以及改善腳踝肌力 [8]。換句話說,一種途徑是培養長輩的額外運動習慣,另一種是教導老人如何利用生活環境挑戰自己的體能,最終都是建立積極體能活動的生活型態。
國內的做法
在臺灣的社區據點中,有各種常態性的體適能及運動團體活動,也有與方案/計畫相關的團體,譬如臺北市的社區復健計畫、國健署的預防及延緩失能方案,從健康、亞健康、衰弱到失能、失智的長輩都能參與。運動團體平均進行時間約60-120分鐘(含中間休息時間),內容可分為幾個面向:伸展、有氧、肌力、平衡。伸展活動通常會做為一開始的暖身及緩和,約5-10分鐘,幫助長輩們運動前的熱身及運動後的放鬆。主活動則多安排有氧運動、肌力訓練、平衡訓練或是綜合2-3種訓練。除了單純的運動訓練以外,帶領的治療師也會在運動中結合認知元素,進行雙重任務(dual-task)的訓練,例如:在進行彈力帶肌力訓練時,請成員一邊算數(同時可避免憋氣);進行單腳站的平衡訓練時,請參與成員一邊輪流說出不同水果的名稱等。部分據點也會安排社區體驗、參訪等活動,在更貼近生活的情境中訓練長輩們不同面向的體適能,例如到賣場購物,從據點走路到賣場練習的是心肺耐力,推購物推車走路可鍛鍊平衡能力,提著購買的物品可訓練上肢肌力等。因為這樣一件看似簡單平常的活動,平時可能因家人擔心安全或是照顧的無微不至,而減少了長輩們參與的機會,長輩們在參與過程中,除了增加體能健康,同時感受到開心、有成就感等正面情感。
張敏君、許世賓職能治療師整理
註一,Fried衰弱表現型 (Fried’s Frailty Phenotypes) [2]
註二,簡易身體功能評估
註三,控制組受試者接受三次、一個半小時以內的團體講座,衛教健康老化知識,譬如健康飲食型態、如何應對失智症、擔任志工的優點等,但是避開體能活動的內容。團體舉行時間在參加試驗起算的半年後、一年後和二年後。
參考資料
1.Hoogendijk et al., Frailty: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and public health. Lancet. 2019;394:1365-1375.
2.Fried et al., Frailty in older adults: evidence for a phenotype.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. 2001;56:M146-156.
3.Chen et al., 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: 2019 consensus update on sarcopenia diagnosis and treatment. J Am Med Dir Assoc. 2020;21:300-307.e2.
4.Hsu et al., Cohort profile: the Healthy Aging Longitudinal Study in Taiwan (HALST). Int J Epidemiol. 2017;46:1106-1106.
5.Stathi et al., Effect of a physical activity and behaviour maintenance programme on functional mobility decline in older adults: the REACT (Retirement in Action)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. Lancet Public Health. 2022;7:e316-e326.
6.Stathi et al., A community-based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 to prevent mobility-related disability for retired older people (REtirement in ACTion (REACT)):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. Trials. 2018;19:228.
7.Pahor M et al., Effect of structured physical activity on prevention of major mobility disability in older adults: The LIFE study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. JAMA. 2014;311:2387-2396.
8.Clemson L et al., Integration of balance and strength training into daily life activity to reduce rate of falls in older people (the LiFE study): randomised parallel trial. BMJ. 2012;345:e4547.